网上展厅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网上展厅 >> 教师作品 >> 作品详情 >> 正文
痴迷线条的神韵—我的习书之路
来源:本站 日期:2017年06月03日 浏览:

迷线神条的神韵—我的习书之路

美术与设计学院陈朝军

书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,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。我怀着对书法的浓厚兴趣,习书己二年有余。最初我买了很多书法字帖,选准了主攻方向--隶书,临池不辍,收益匪浅。二年之后,随着书法知识的增长和书写水平的提高,又兼学习了篆书和草书,和隶书齐头并进,共同练习。从习贴顺序的确定,到选贴、再到临贴,体会颇深:

一、习贴顺序

人们临帖一般都把唐楷作为基础入门,因为苏轼说过:“真如立,行如行,草如走”,用视觉感受的具体印象来比喻这三种书体,形象无比。有人便说:“你不会站就想走、不会走就想跑”,所以学书要先学楷书云云。为此我查了些书法史料,张芝是东汉书法家,擅长草书中的章草,他将当时古代字字区别、笔画分离的草法,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,富有独创性,在当时影响很大,有草圣之称。更有王羲之、王献之、张旭、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,他们都师承草圣张芝,在卫恒《四体书势》中有这样描述“凡家之衣帛,必先书而后练之。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。”另据《沙州都督府图经》对《张芝墨池》的记载:“张芝于此学书,其池尽墨,书绝世,天下名传。因王羲之《番书论》云: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,好之绝伦,吾佛及也。”《敦煌古迹廿咏》中有一首《墨池咏》赞道 :“昔人精篆素,尽妙许张芝。圣草雄千古,芳名冠一时。舒笺观鸟迹,研墨染鱼缁。长想临池处,兴来聊咏诗。”张芝正是这样的勤奋努力,才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,其书“为世所宝,寸纸不遗”,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草圣。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、政治家,他在书法方面有颇深造诣,是楷书的创始人,被后世尊为"楷书鼻祖"。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。再从文字的演变过程来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,其演变过程是:甲骨文→金文→篆书→隶书→草书→楷书→行书 其经历了殷商→周→秦→汉→魏晋→隋唐,虽然钟繇首创楷书,但当时并没有兴盛,直到唐代才达到了顶峰。东晋时期,王羲之父子承袭了张芝的草书并发挥到极高水平。晋在前,唐在后;草在前,楷在后。现在,人们学习书法一般先从唐楷学起,其实你并不要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先学楷书,再学行书,后学草书,这样的想法是不可靠的,既可以先学篆隶,也可以先学习楷书,还可以先学草书。现在也有人认为行草是在有了真书(篆、隶、楷)的基础上再加练习。只要你觉得哪种字体比较适合自己,能很快上手就可以练习的,不必非得先学唐楷,因为楷书、篆书、隶书、草书属于完全不同的系统。无论何种字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与法则,就象有人写隶书好,但不一定楷书也写得好,行草书写得好,不一定篆隶写得好,这说明一种字体练习好了,并不意味其它字体不练习就能写好,但是各种字体之间某种内在的规律是可以互相借鉴的。你对一种字体精通后,再学其它字体肯定会进步很快,但是无法代替另外的字体。后来我读了《何为书法——写给初学书法的朋友》一文,书中既持这种观点。所以,自己认为先学习隶书是正确的。

二、选贴

关于选帖自己的体会也是很深的。刚开始只是喜欢书法,也没考虑选择谁的字帖,只要看到有自己欣赏的字帖,不管是古人的,还是今人的,便买上几本,一有空闲时间便拿过来临习几行,没有分析过哪些是该摒弃的,哪些是该仔细研究学习的。虽然知道书法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,但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,并没有把传统文化和书法之间相联系起来,更没有想到联系二者的方法之一就是临习古人的碑帖,从书法的根源着手;也不晓得书法技巧的训练是有选择的,不是盲目的,刚开始觉得自己写得不好,也不好意思请教别人。自己习书不得要领,可以说事倍功不半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觉得有了一些进步,便请教了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蔡副全教授,他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。我也从网络、书籍中学到了很多书法知识,特别是知道了选碑帖的重要性。中国书法根据用笔方法的不同,分为碑学和贴学两大类。由于碑刻所处的是室外,环境偏差,受风雨侵蚀的原因,给我们传达的信息,已经不是很清楚,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动脑筋去理解、去仔细分析,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的,所以先要临帖,因为字帖相对保存的要好,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更直观和全面。现在我从众多的字帖中选了汉隶《乙瑛碑》,在熟悉《乙瑛碑》的基础之上,又同通临了《张迁碑》和《史晨碑》,行草选了《孙过庭书谱》,篆书选了《毛公鼎》。

三、临帖

临帖,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,将字帖置于案前,观察字的形态、结构、笔划,领会其精神,再下笔仿写。学习书法,要把临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钥匙,是打基础。临的次数越多、临的范围越广,基础就越牢固。临帖需眼到手到、眼准手巧,眼里看到的,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。说道临帖自己又有深切的体会。从基础开始,中锋用笔起笔、行笔、提按、使转到收笔……勤奋学习,有条不紊,收益颇丰。但是我觉得学习书法,勤奋虽然重要,但不要忽视方法。如果方法不对,事倍功半。首先要细心观察贴,分析古人是什么动作完成的,要做到“眼到”、“手到”、“心到”。忌讳走马观花、比葫芦画瓢,而要用心读懂原书写者怎样入笔、行笔、收笔。脑子里要浮现原书者的用笔整个过程,要做到心中有数、了然于胸,方可下笔临写。姜夔说:“夫临摹之际,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,所贵详谨。”其次,写一遍,与字帖对照一遍,观察哪里没写好,再写一遍,纠正过来,如此反复,从摹仿中去体会、领悟书法的法则和技巧,进步就很快。古往今来,许多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都非常重视临贴,他们也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。我照着他们的方法练习,练着练着突然觉得自己的字和原贴有些接近了。原来几十遍都写不好的字,现在写十多遍就像原贴的模样了,有时一个字临几遍就和原贴接近了。学好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就是持之以恒。练习一个月和十个月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,孙过庭说:“心不厌精,手不厌熟”,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成就。那么每天练多少字为好,并不是多多宜善。盲目追求数量,只会为完成多少任务的思想是不可取的。哪怕是一天认认真真练了一个字,而把它写好,也比不用心一下写几十个字好。一天写好一字,那一年下来也是不小的成绩了。要的是质量,而不是数量。在此基础上,便可以进行创作了。王僧虔在《笔意赞》中说:“书之妙道,神采为上,形质次之,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……必使心忘于笔,手忘于书,心乎达情,书不妄想,是谓求之不得,考之即彰。”创作的最高境界是“心忘于笔,手忘于书,心手达情”。自从练习书法之后,感觉只有坐在书桌前面,心才踏实。书法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练习书法让我神闲气定,心无杂念。俯身书案,神凝思驻,挥毫弄墨,清气上扬,笔端生香,物我两忘。临池习书乃养心入静之妙举。它能培养我们的耐心、陶冶情操,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、道德情操、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,或许正是书法传承几千年不衰,充满无穷之魅力所在。



版权所有@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与设计学院 电话:0939-3201436  地址: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(742500)

陇ICP备16000659   
甘公网安备 62122102000303号